举人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?如今的研究生能算得上吗?在古代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,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般来说相对都是比较高的,普通民众也非常的崇敬读书人。如果一旦你能中举成为举人,对于大部分的寒门读书人来说,就已经成为人生翻身成功的关键第一步,尤其是到了明清年间,如果成为举人,简直就是一夜可以翻身做主人。
要想成为举人,那可是一条特别艰辛的读书之路。就拿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来举例读书人,必须经过最基础的入门级别考试之后称之为童生,才能算得上是一个读书人。紧接着到省学政组织的统考筛选之后才能被称为秀才,这只是第2关。无数的古代读书人基本上就卡死在了童生和秀才这一套,赶上范进50多岁才当上秀才,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到死还只是一名老童生,可见要成为举人是多么的难。
成为秀才之后,才获得了去考取举人的资格。每三年一次举办的央视,在各省省城的贡院举行,选拔出来的人才能成为举人,到了这一阶层,基本上读书人就实现了鲤鱼跳龙门,既获得了参加更高一级,别的会是电视的资格,也能够获得政府的资助,甚至有了当官的条件,年轻的时候许多县官实际上也都是举人出身,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范进中举之后,当场会乐疯的原因。
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要想成为举人,它的录取率大概是多少呢?
先让我们来计算一下秀才的录取率,据网上的资料显示,嘉庆年间一般三年举行两次院士,共录取了4万名秀才,全国215个州平均每周15名,1281个县,平均每县不足14名,每县参加考试的童生却往往多达两三百人,可见考取秀才的录取率已经不足10%了。按照这个水平,古代考中秀才的人也差不多算上是985 211重点大学的学生了。
再来计算一下举人的录取率,还是以嘉庆年间的数据来做参考,三年一次举办的相识过程中,各省的录取率也不一样,最高的广西达到了6%参加乡试的1825人中,录取了110个录取率最低的贵州,在5500名秀才中只录取了122人,录取率只有2.2%,即便是参加乡试人数最多的南职历史68,538人参考,录取了3565人,录取率也仅仅为5.2%。
我们来对比一下我国的考研报考人数和录取比例,我们选取网上的数据资料,是以2012年至2014年的研究生考试,报考人数分别为165.6万,176万和172万人招录比例分别为31.2%30.6%和32.6%。毕竟从数字账面上来看,研究生的录取比例似乎远远要高于古代的举人的录取比例。
可见如今的研究生要想考上古代的举人,确实没那么容易。